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雨中 清 · 黄宅厚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出处:华谷集卷之一
林居元静寂,得雨事还多。
果圃才携杖,蔬畦已着蓑。
涨溪喧作瀑,啼鸟艳成歌。
尽日劳看听,云为奈尔何。
千峰阁社集怀蔡大美及沈公绂梅杓司高梦姞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出处:佚诗
羁客企乔林,赪尾思澄波。
城南有高阁,三重冠岩阿。
华轩荫红蕖,密牖罥修萝。
若耶清且深,秦望何嵯峨。
素心三四人,倡和肯来过。
临觞眷新欢,念旧忧思多。
梧桐未零歇,秋葵已含华。
斗酒不同会,百年能几何。
郁郁故乡思,兴言咏伐柯。
敕赐费昶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四
才意新拔,有足嘉异。
昔郎恽博物,卞兰巧辞,束帛之赐,实惟劝善,可赐绢十匹(《南史·七十二何思澄传》,江夏费昶作鼓吹曲,武帝重之敕。)
时人为何子朗 其一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歌韵
《梁书》曰:何思澄东海郯人。初思澄宗人逊及子朗俱擅文名。时人语曰云云。子朗字世明。早有才思。时人语曰云云。
东海三何。子朗最多(○梁书何思澄传。《颜氏家训》勉学篇。南史何思澄传。《诗纪》九十七作三何歌。)
追和健庵金领府回甲寿筵韵健庵金相士舒号)壬辰 清 · 南有容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䨓渊集卷之八
赤舄安安花甲,白头惟有献君身李邺侯寿日。上赐上尊。问曰卿欲何报。对曰臣无长物。惟有老身可以献君耳。上悦。)
家声辉赫提衡日,庙算雍容待漏晨。
在御瑟琴元静好,专城牢斝揔芳新。
岁寒犹堪画,何独鸱夷散发人。
时人为何子朗 其二 隋 · 无名氏
 押养韵
人中爽爽何子朗(○梁书何思澄传。南史何思澄传。《诗纪》九十七作三何歌。)
喜遇洪仲本于山南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为韵作十诗寄之兼呈驹父 其五 北宋 · 李彭
 押梗韵
老圃志沉郁,久哉宦悰冷。
道广虽难周,恬愉境元静
著书雪明窗,垂老真隽永。
诸郎汗血姿,一一皆绝影。
李含光物及香枣等敕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六
敬问元静先生
先生禀洁白之节。
得黄中通理
学遍九流。
逾守元默。
心游八景。
益混光尘。
则密行高节。
良可叹矣。
然能屈独往之心。
广宏济之道。
缅迪真祐。
深启淳源。
知前后所修功德。
皆有感应。
瞻望东南。
驰心日夕。
今附物及香枣等。
尊师更为九度修功德也。
庶使苍生承日用之福。
外化有归顺之心。
天下和平。
惟道所庇。
修功德了。
当暂迂风驭。
一至京来。
甚寒。
尊师比清畅。
唐师回。
遣书。
指不多及。
李含光修功德敕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六
敬问元静先生
昨弟子唐若倩至。
具知去月十一日功德事毕。
夫以至诚之心。
精修之感。
坛在仙境。
宜按冲科。
下庇苍生。
上资宗社。
永求福应。
元感昭然。
及知天地至和。
人神胥庆。
以降甘露。
以表休符。
则视履考祥。
其旋元吉
今岁聿云暮。
璿玑运行。
不愧再劳。
事缘万姓。
今附香信往。
至年下。
且请尊师于所居修功德。
以助履新
至来载春和。
复请尊师茅山
上为宗社。
下为黎元。
修河图大斋。
应缘功德之物。
触新再造。
无以多劳。
所利者广。
又道德相亲。
味县合。
诸山圣迹。
多有异人。
若有寻访尊师
当为弟子招致也。
甚寒。
尊师道体安和。
唐若倩还。
遣书。
指不多及。
李含光号元静先生敕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六
道者是万有之宗。
法者是九真之契。
大圣以垂教。
后学以进修。
弟子比欲敬受经法。
以未详严秘。
又真经散逸。
纰谬处多。
近访得天真遗迹。
至于科仪。
无不条备。
加以募写。
一依戒旨。
喜夙志之见遂。
真灵之降恩。
以今月十八日仰启三清尊君太师元师真师。
洁斋受讫。
载捧真文。
恭披凤篆。
将以运心太虚之境。
以养谷神之寿也。
其𧵥信具依经传造足。
今并投词。
封以附往。
尊师体道之要。
含光之和。
清无为。
与予合志。
请为弟子以前件词及𧵥信投茅山华阳洞天金坛灵府。
以为明信。
用證勤精。
夫有德者尊以美号。
葛洪著抱朴之称。
陶君有贞白之名。
永言前修。
事实不远。
今号尊师元静先生
昭懿德彰高行也。
故令使往。
甚暄。
尊师平安好。
遣书。
指不多及。
李含光广陵诗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一
元静先生禀和清真。乐道虚极。
顷来城阙。善利同人。
缅思林泉。洗心外俗。
予嘉焉重焉。式遂其意。
言念于迈。赋诗宠行。
江进之 其六 明 · 袁宏道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好手经炉冶,匡时正老成。
文通才未尽,元静职犹轻。
妖作长沙,帐空澧水萤。
花源留迹处,莎草背阶生。
江上 元末明初 · 魏观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八十四
青山巃巃江雨湿,江上行舟追不及。
七百里内风拗多,十三矶头水流急。
平生不畏风涛惊,此行但觉能伤情。
可缘世道险于此,无人揽辔思澄清。
钧天洞庭渺何许,云际依稀见烟树。
推篷正儗和渔歌,白鸟双飞过船去。
朱道士默斋 元末明初 · 徐贲
 押词韵第十一部
遥遥紫霞境,皓皓白玉京
仰瞻上帝居,飞观森太清。
凤采焕丹扆,豹尾罗霓旌。
琅珰风中璈,要眇云间笙。
缤纷宝花堕,窈窕仙姝迎。
璚函降金箓,宿契符端诚。
真人跽已受,一悟超长生。
默然守元静,贞如保黄宁。
元气融太和,神光蔼阳精。
九灵体至妙,八景澄虚明。
以兹性命理,遂藉丹台名
回念属下土,垂悯诸苦情。
能以刀圭药,济度埃下氓。
稽首大道尊,永践昆崙庭。
修造紫阳观敕牒 盛唐 · 陈希烈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五
茅山紫阳观右。
臣奉敕与修功德使元静先生李含光内谒者监元暹等同检校修造前件观并了。
并设斋谢上讫。
去年九月二十二日录奏。
奉敕宜付所司修造观回残钱二百四贯二百八十五文。
右修造外。
有前件回残为造观成附奏。
奉敕便赐观家充常住。
郡司已准数分付三纲讫。
臣又与观主道士刘行矩等商量。
请于便近县置一库收质。
每月纳息充常住。
其本伏望长存。
观额及徒众先受地顷亩并足。
今载所收纳苗子。
支来载粮亦充。
并观内先有奴婢四人。
小牛六头。
车一乘。
见在。
右臣今对所管县官及三纲。
检责观内先有前件产业数。
勘覆并同。
其粮食已有岁支。
来春请加营种。
观内什物五行等
右观家先贫。
什物数少。
昨修功德使元暹奉敕支供黄箓斋。
外有回残银一百两。
令臣分付观内徒众将回。
市所欠什物
并令充足观内竹果木
右臣伏以观在茅山
偫仙所集。
院宇虽则华壮。
先多欠少。
比为非时。
未由种植。
请至开春。
专令栽莳。
并于南池种藕
庶望周遍。
谨具以闻。
丹阳郡太守林洋奏件状如前。
中书门下丹阳郡
牒奉敕宜依。
牒至准敕故牒。
天宝八载正月八日
左相兵部尚书陈希烈
左仆射右相林甫
题澄观斋乾隆癸未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佳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二
山庄到五日,今日始来斋
本是无多暇,难言每畅怀。
种松高出屋,留草绿侵阶。
观物思澄理,欣惟与静皆。
汤寿乡察推写真求赞 北宋 · 释正觉
 押词韵第八部
形仪潦倒,气貌寒槁。
野云自閒,岩树谁老。
元静而妙存,体本真而空了。
幻世应诸缘,荒田不拣草。
风烟望断兮鸿影冥冥,天水相连兮秋容渺渺。
华阳三洞景昭大法师 中唐 · 陆长源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
夫载宇宙。悬日月。
提万象而首出者。其惟道乎。
夫通圣神。该品汇。
冠百灵而独立者。其惟人乎。
道所以包浑元。经始万象者也。
人所以禀淳粹。司会百灵者也。
故人因道而集祉。道因人而垂休。
不宰之功。兆乎造物。
无言之德。洽乎生民。
然后萧散乎汗漫之閒。冲融乎希夷之表。
与天籁而吹万。并谷神而长存者矣。
紫阳真人大法师讳景昭字怀宝
丹阳延陵人也。其先系自颛顼
大彭之后。在虞为陶唐氏
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
因国命氏。芬馥蔓延。
以至于裔孙孟。孟为太傅
贤为汉丞相。昭入吴为侍中
昭兄慎为司空法师吴司空之十六代孙也。
司空薨。葬于延陵
子孙因而家焉。祖道会。
父思蒇。皆丘园养素。
道高迹隐。载于列仙之籍。
法师方娠禀异。自幼表奇。
元和之粹灵。体太元之妙质。
初以素书发迹。配度于延陵之寻仙观。
后以丹台著称。隶居于长安之肃明观。
元宗广成问道。姑射颐神。
放心于凝寂之场。垂拱于穆清之上。
法师因得羽仪金箓。颉颃玉绳。
藉藉京师。垂二十载。
爰辞上国。思还故乡。
重隶茅山太平观天宝中
元静先生奉诏修功德。造紫阳观。
因而居焉。遂于鍊丹院传黄素之方。
修斋醮之法。祥云瑞鹤。
飞舞于坛场。甘露神芝
降生于庭院。初法师师事大法师包士荣。
荣师事崇元观道士法整。整师事上士包方广。
广师事华阳观道士王轨师事升元先生王远知
知师事华阳隐居陶宏景。自道源锡派。
元教传宗。玉堂银阙之人。
羽盖毛旌之客。府无虚籍。
代有其徒。法师至行稽乎元化。
通识合于灵造。与其有也。
万物不得而不有。与其无也。
万物不得而不无。得丧以春秋为死生。
盈虚以天地为旦暮。云外虎头之佩。
雪中鹤鄨之裘。孩季通而抚子元
师仇公而祖黄太。教戒示乎传授
服饵见乎延长。侍杖屦者。
迹遍于江湖。传经箓者。
事同乎洙泗。一居山观。
三纪于兹。还神契乎时来。
寂魄同乎物故。以贞元元年十一月癸卯
委蜕于紫阳之道场。颜色怡悦。
屈伸如常。春秋九十有二。
以其月己酉。迁神于雷平山之西原
元静先生寿官之左。传授苏州龙兴观道士皋洞虚。
得冲虚之妙用。蹑上真之元踪。
梁韨之客员来。华阳之人閒出矣。
道士韦崇珣。主修斋醮祭。
俯仰节度道士朱惠明。
掌法箓经书。修真秘诀。
法师上编仙箓。旁契道枢。
神含混元。德与淳粹。
诱进偫动。感通众灵。
邈然非寰宇之閒。超然在风云之表。
至如身缠世故。迹混俗尘。
发忠孝以饰躬。演信义而旌行。
盖随时而不器。岂常道之可师与。
浙江东西节度支度判官检校尚书兵部郎中侍御史扶风窦公曰暨。布武区中。
栖心象外。与法师声同道韵。
理契德源。追往想琴高之祠。
传神著务光之传。见徵副墨。
用琢他山。其词曰。
惟道之。提功混茫。
惟人殆庶。与道回翔。
素韵凝寂。元功灵长。
肇形无迹。启迪逾光。
矫法师。锡羡华阳
本族命世。在虞系唐。
御龙事。豕韦居商。
嶷然灵表。自幼而彰。
理冠容成。质侔夏黄。
寻仙发迹。肃明始扬。
宵礼金殿。晨朝玉皇。
丹台道侣。白云帝乡
楚山万里。故国丹阳
醮宫鸣磬。斋室焚香。
芝生庭院。鹤舞坛场。
茅君秘洞。葛氏真方。
来时去顺。齐彭洎殇。
化鳞风翥。委蜕云骧。
峰峦逦迤。苍苍。
尘生杖履。苔染巾箱。
龙衔彩眊。虎缀槃囊。
阆风元圃。瑶轩玉堂。
追存如在。颂德不亡。
孤石岿然。万古连冈太平观道士徐元道士许长久徐则内行克修外通儒学许则宿推公干虔奉真宗
兴元少尹房君墓志铭811年1月14日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房故为官族。称世有人。
太尉琯以德行为相。相元宗肃宗
名声益彰彻大行。世号其门为太尉家。
宗族子弟皆法象其贤。公曾祖讳元静
尚书膳部郎中。历资泾隰四州刺史
太尉之叔父也。祖讳肱。
虢州司马。父讳峦。
都水使者。皆名能守家法
公讳武。字某
明经历官兴元少尹。谨饬畏慎。
年七十三。以其官终。
幼壮为良子弟。老为贤父兄。
历十二官。处事无纤毫过差。
尝以殿中侍御史丹阳军使。其后为盩厔施州刺史
丹阳盩厔施州吏民。至今思之。
荥阳郑氏女。生男六人。
其长曰次卿次卿有大才。
不能俯仰顺时。年四十馀。
尚守京兆兴平。然其友皆曰房氏有子也。
次曰次公次膺次回次衡次元。始学而未仕。
女三人。皆嫁为士人妻。
初公之在施州。夫人卒焉。
殡于江陵元和五年
次卿与其偫弟奉公之丧。自兴元至。
堂殡于伊水之南。六年正月
次公奉夫人之丧。自江陵至。
遂以其月十四日。合葬河南缑氏之高龙原。
公母弟式。自给事中河南尹
孝友慈良。尽费其财以奉公葬。
未葬之一月。诏以河南御史中丞宣州观察使
将行。召河南令韩愈
泣谓曰。吾兄之葬于是。
而吾为尹于是。吾以为得尽其道于吾兄也。
今压于上命。不得视吾兄之棺入此土也。
岂非天耶。子与吾儿次卿游。
我重知子。凡吾兄之终事。
将子是托焉。既不获辞。
既助其凡役事。退又为铭云。
有位有年。有弟有子。
从先人葬。是谓受祉
茅山元静李先生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孝威者。晋陵人
家本纯儒。州里号贞隐先生
敬宗皇帝讳。改为李氏。
其子曰含光。年十三。
辞家奉道。端视清霄。
慈向蠢类。暗室之中。
如对君亲。时人见之。
情色皆敛。幼攻篆隶。
或有称过其父者。一闻此义。
终身不书。后事贞一先生
云篆宝书。倾囊相付。
既而目之曰。真玉清之客也。
抱虚无而行功者。于道不穷。
托幽阜而灭迹者。于德亦浅。
承之自远。宜且救人。
是引后学升堂。禀元训也。
先生元气不散。瑶圃虚映。
达灵久矣。晦辉为常。
动非用开。静非默闭。
当吹万之会。若得一之初。
应迹可名。常道不可名也。
孕育至化。虚融物心。
心一变至于学。学一变至于道。
同淑气自来。得之不见。
所以抠衣而进者。仰范元和。
若秋芳之依层巘。夏潦之会通川也。
先生忘情于身。而慈于人。
祯祥屡应。视同众象。
士庶咨询。色受其意。
常令章坛闭院。醮火择薪。
精微诚敬。率皆类此。
开元末明皇礼请先生而问理化
对曰。道德君王师也。
昔汉文行其言。仁寿天下。
次问金鼎。对曰。
德公也。轻举公中私也。
时见其私。圣人存教。
若求生徇欲。乃似系风耳。
元静之号以尊之。无何。
固以疾辞。东还句曲山
敕于其所居造紫阳观以居焉。自后天书继至。
资奉相续。及公卿祈请。
往来无虚月。卒使元门之中。
转见真操。持慈俭之宝。
羲皇之风。至矣哉。
先生之教也。所撰仙学传及论三元异同。
又著真经并本草音义。皆备载阙遗。
穷赜精义矣。以大历四年冬十一月
顾谓入室弟子韦景昭孟湛然曰。吾将顺化
神气怡然。若坐亡长往。
时年八十七。灵云降室。
芝草丛生。执简如常。
和色不去。据真经。
斯乃秉化自然。仙阶深妙者也。
景昭授皋洞虚。洞虚授李方来。
皆嗣德不坠。时柳识又颂先生云。
古有强名。元精希夷。
黄帝遗之。先生得之。
纵心而往。与一相随。
真性所容。太元同规。
日行仙路。不语到时。
人言万龄。我见常姿。
明皇仰止。徵就京师
紫极徒贵。白云不知。
遐方后学。来往怡怡。
空有多门。真精自持。
顺化而去。人焉能窥。
科秘诀。本有冥期。